對付資訊焦慮,先研究「注意力」的本質。如何提高認知效率?

找出「關鍵任務」,並排出優先順序,而不是把事情一直放在你的腦袋裡,耗用你的注意力資源。

侯智薰(Raymond Hou)
高效能任性

--

雷蒙三十,是連結未來個體時代的 Podcast 節目

我前陣子看了一本書《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》,在談「認知科學」的應用,如何應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。(簡體中文書名:《有序:關於心智效率的認知科學》)

裡面有個數據說:

互聯網的時代裡,我們每個人每天平均接收到的信息量,大概是 180 份報紙的總和。

這數字可能沒太大感受,因為現在應該沒多少人在看報紙了(?)

換成我的講法是:

過去,是我們人在尋找信息,你想知道什麼,都要自己主動去獲取;現在,我們和信息的關係反轉了,變成信息主動包圍人,我們的難題已經不再是怎麼找信息,而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海裡,篩選和判斷信息。

信息與資訊?(Information)雖然台灣的用詞應該是「資訊」,但我們的 Computer Science 的大學科系名稱是「資訊系」,所以我不太喜歡用「資訊」來形容這邊提到的 Information 的概念,容易讓大家覺得只是跟網路、科技有關,或者是數位世界裡的內容才叫做資訊。 |更多關於「信息」一詞的定義,可以看這篇知乎

信息過載,是時代的文明病,而且越來越嚴重

你可能以為這主題裡,提到了各種新穎詞,「信息過載」、「認知效率」的問題只有我們這種互聯網產業的人才需要懂,但其實這是每個人現在或未來一定會碰上的狀況。

你爸媽那個年代在你這個歲數,可能只有手機跟信件,但你現在有了每天叮咚不停的手機 App 推播通知、Email、LINE 或 Message 即時通訊……。

每天收到這麼多的信息和資訊,你真的應付的來嗎?

所以市面上有許多這類型的書,教你訓練你的注意力,無論是蕃茄鐘,還是數位斷捨離,都是在講如何應對信息過載的方法。

然而,注意力是個稀缺資源。
我們能用的注意力資源就跟時間很像,有限,而且難以生產的。

更可怕的是,隨著網路的發展,我們周遭的信息註定會越來越多,在我們幾乎無法生產更多的注意力資源來因應的狀況下,只能透過管理、重新組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。

這其實也是《雷蒙三十》在未來推出的第二季的重點方向,今天這一集算是做個小過渡?

信息超量的緣起:人類進入農耕時代

雖然說信息過載是這幾年才有的熱詞,但信息的超量並不是因為互聯網出現而產生的「新問題」。

其實,當我們從採集時代進入農耕時代時,這問題就已經出現了。

採集時代,我們只需要注意周遭的變化,有沒有野獸,能吃的果實或能喝的水,雖然變化來的很快,但注意力資源使需要分給受周遭環境,我們不用想得太多。

農耕時代,我們人對於信息的處理,發生了轉變。

因為耕作這件事不只是當下,我們要能規劃、預先判斷幾個月後的收穫量、觀察天氣和季節的變化,我們需要收集的信息不僅限於現在的環境,還要開始穿越時間和空間。

加上我們的人口密度變得比以往更大,不只是處理自己的生存,還有複雜度極高的人際關係。

關鍵點在於,

人類在 1 萬年前才進入農耕時代,但我們卻有著 200 萬年的採集生活。

所以,我們的腦袋和處理信息的能力,都還沒適應這樣大量的信息。

尤其在網路出現後,我們連跨國、跨海的事情都要關注…所以我們的身體一直在抗拒,叫我們不要管這麼多 ε-(´∀`; )。

「一切的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。」——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
你的訊息也大多來自於社群媒體。

所以這本書的作者,用了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,結合注意力、記憶分類等神經理論,提供了應對信息爆炸時代的注意力管理方法。

我今天就挑選其中一個我過去也常講的觀點「記憶力不等於注意力」,以及三個能有效管理注意力的方法分享給你。

關於注意力的三個本質?

全文請至新部落格閱讀,體驗更好:

  • 「記憶力」不等於注意力?
  • 蹺蹺板的兩端代表著兩種狀態:專注狀態和白日夢狀態
  • 該怎麼訓練、強化你的注意力?
  • 我們最應該具備的不是知識本身,而是「知識素養」

「你的腦袋是用來發想和思考的,不是用來記憶的。」

謝謝,看到最後的你

若喜歡我的內容,請關注我的臉書
也歡迎「分享」到社群網站給更多朋友。

轉載與邀稿合作

Email:raymond.hou.ch@gmail.com
侯智薰(雷蒙)的臉書頁面 Facebook

--

--

侯智薰(Raymond Hou)
高效能任性

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、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,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|18 歲印度自助旅行,22 歲全遠距工作者,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,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,保持任性熱愛生活|▲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:raymondhouch.com